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福彩3d精准胆码预测方法 > 新闻动态 > 中国抗日战争(1931 年 -1945 年)大事年表
中国抗日战争(1931 年 -1945 年)大事年表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3:35    点击次数:148

  

图片

一、局部抗战时期(1931 年-1937 年)

1931 年 9 月 18 日

九一八事变: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铁路,嫁祸中国军队后进攻东北军北大营,占领沈阳。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开始武装侵略中国,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启;但国民政府推行 “不抵抗政策”,导致东北逐步沦陷。

1931 年 9 月 20 日

中国共产党发表《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》,率先号召全国抗日,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。

1931 年 11 月

江桥抗战:马占山率东北军在黑龙江江桥抵抗日军,打响东北武装抗日第一枪,激发了全国抗日热情,但因孤立无援最终失败。

1932 年 1 月 28 日

一・二八事变:日军进攻上海,十九路军(蔡廷锴、蒋光鼐率领)奋起抵抗,粉碎了日军 “四小时占领上海” 的企图,迫使日军多次增兵。但国民政府最终与日本签订《淞沪停战协定》。

1932 年 3 月

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伪满洲国,定都长春,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,东北正式沦为日本殖民地,中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。

1933 年 1 月-5 月

长城抗战:日军进攻热河及长城沿线,国民党 29 军在喜峰口等地抵抗,予敌重创,但最终因寡不敌众,国民政府与日签订《塘沽协定》,华北门户洞开,民族危机加深。

1934 年-1937 年

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、赵尚志等领导下成立,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游击战争,成为东北敌后抗战的核心力量。

1935 年 8 月 1 日

中共发表《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》(八一宣言),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。

1935 年 12 月 9 日

一二・九运动: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,抗议 “华北自治”,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,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进入新阶段,为国共合作奠定了舆论基础。

1936 年 12 月 12 日

西安事变:张学良、杨虎城发动兵谏,逼迫蒋介石抗日,最终事件和平解决,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,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。

二、全面抗战时期(1937 年-1945 年)

1. 战略防御阶段(1937 年-1938 年 10 月)

1937 年 7 月 7 日

七七事变(卢沟桥事变):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进攻卢沟桥,中国军队奋起抵抗,全面抗战爆发,国共两党加速合作。

1937 年 7 月 15 日

中共向国民党提交《国共合作宣言》,主张停止内战、一致抗日,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政治基础。

1937 年 8 月 13 日

八一三事变:日军进攻上海,淞沪会战爆发。国民政府被迫全面抗战,此战役粉碎了日军 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 的企图。

1937 年 8 月 22 日

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(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),朱德、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,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开始,中共军队纳入全国抗战序列。

1937 年 9 月

平型关大捷:八路军 115 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,歼敌千余人,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,打破了 “日军不可战胜” 的神话,极大鼓舞了全国士气。

1937 年 9 月 22 日

国民党公布《国共合作宣言》,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,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,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由此形成。

1937 年 12 月

南京大屠杀:日军占领南京后,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,30 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遇害。日军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更坚定的抗日决心。

1938 年 3 月-4 月

台儿庄战役: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歼敌 1 万余人,取得正面战场首次重大胜利,鼓舞了全国士气,延缓了日军南下进程。

1938 年 6 月-10 月

武汉会战: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武汉外围展开激战,毙伤日军近 4 万人。武汉失守后,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。

2. 战略相持阶段(1938 年 10 月-1944 年)

1939 年 1 月

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 “溶共、防共、限共、反共” 方针,制造反共摩擦,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分裂危机,中共提出 “坚持抗战、反对投降” 等口号以维护团结。

1940 年 8 月-12 月

百团大战: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破袭日军交通线、摧毁日伪据点,歼敌 4 万余人。这是敌后战场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战役,增强了全国抗战信心,但也招致日军疯狂 “扫荡”。

1940 年 10 月

日军对华北根据地发动 “百团大战” 报复性 “扫荡”,实行 “烧光、杀光、抢光” 的 “三光政策”,敌后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,中共通过推行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应对危机。

1941 年 1 月

皖南事变:国民党军袭击新四军军部,叶挺被俘,项英牺牲。国共合作出现严重危机,中共坚持斗争并重组新四军,继续维护统一战线。

1941 年 12 月-1942 年 1 月

第三次长沙会战:薛岳指挥国民党军歼敌 5 万余人,取得重大胜利,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,振奋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。

1942 年 1 月

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,解救英军,戴安澜将军殉国。此举标志着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结合,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。

1942 年-1943 年

中共在根据地开展 “大生产运动”(如南泥湾开荒)和 “整风运动”,克服了经济困难,巩固了根据地,为后续反攻奠定了基础。

3. 战略反攻阶段(1944年-1945 年)

1944 年 4 月-12 月

豫湘桂会战:国民党正面战场大溃败,丢失河南、湖南、广西等大片国土,引发国内舆论批评,暴露了国民党统治危机,同时中共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导力量。

1944 年-1945 年

八路军、新四军发动局部反攻,收复华北、华中等根据地失地,逐步掌握敌后战场主动权,为全面反攻做准备。

1945 年 4 月-6 月

湘西会战(雪峰山战役):国民党军击退日军进攻,取得正面战场最后胜利,标志着正面战场转入反攻。

1945 年 7 月 26 日

中英美发表《波茨坦公告》,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,但日本拒绝,这是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最后通牒,加速了其投降进程。

1945 年 8 月 6 日、9 日

美国在广岛、长崎投下原子弹,对日本造成巨大威慑,加速了二战结束。

1945 年 8 月 8 日

苏联对日宣战,出兵中国东北,歼灭日本关东军,彻底摧毁了日本在华军事支柱。

1945 年 8 月 15 日

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,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。

1945 年 9 月 2 日

日本在东京湾 “密苏里” 号军舰签署投降书,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终结。

1945 年 9 月 3 日

中国定为 “抗战胜利纪念日”,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。

三、抗战胜利的关键节点总结

1931年-1937 年:从局部抵抗过渡到全民族抗战,中共率先组织抗日,民众救亡运动推动国共合作。

1937年-1938 年:全面抗战爆发,国共合作形成,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,粉碎日军速胜企图。

1938年-1944 年:相持阶段中,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力,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动不断加强。

1945年:国际力量介入与中国军民反攻结合,最终赢得战争胜利,洗刷了百年民族屈辱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富时A50期指连续夜盘收跌0.27% 报13331点
下一篇:没有了